婴儿起名 | 产品取名 诸葛神签 | 公司测名 | 中华风水 百 家 姓 | 网络域名 | 个性网名 | 历史今天
公司起名 | 起英文名 个人测名 | 测英文名 | 测 八 字 阴 阳 历 | 姓名学堂 | 名字趣闻 | 现代命名
藏 头 诗 | 历史今天 查 名 人 | 经 纬 度 | 看 吉 日 粤语发音 | 字典频道 | 词典频道 成人改名
设计图章 | 贴    吧 找 同 名 | 查 生 日 | 公司查询 成语频道 | 诗词频道 | 谜语频道 现代命名
 
 
 综合分类 >>
   位置: 逸名网 >> 逸名资讯 >> 现代命名 >> 名和名人 >> 正文
解读名人名号(一)
2006-4-14  来源: 转载 

   姓名或名号,是人的“品牌”。它贯穿人的一生。姓名或名号只是短短的几个字,甚至只是一字,却包含着文学、包含着历史、也包含着家庭的教养、寄寓长辈的企望和艺术家自己的追求。
    探索这一、两字的错综复杂的含义,可以折射出时代的光彩,文化底蕴、思想的深沉、希望的所在。
    “六如居士”唐寅
    提起唐伯虎,人们往往称他为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”,民间还流传着“唐伯虎点秋香”等种种风流轶事。
    明代画家、诗人唐寅(1470—1523),字伯虎,一字子畏。因地支“寅”与十二生肖“虎”相对应,他又是长子,所以取字“伯虎”。
    唐寅出身于吴县(今江苏苏州)一个商贾家庭,父亲钦慕功名,希望儿子能以科名成家。唐寅从小就刻苦攻读八股文,早岁获秀才。然而他秉性好玩,放荡不羁,父亲去世后,更是无拘无束,风流自喜,甚至裸立学宫泮池中,嬉水玩耍,也不在意。后经友人祝允明(字枝山)的规劝,才闭户苦读,29岁时考中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,获解元之誉。
    次年他赴京会考,因牵涉科场舞弊案,无辜受株连而被永久取消科考资格,并发往浙江为吏。他遭此莫名横祸,痛感社会的黑暗,大呼“士可杀而不可辱”,断然拒绝为吏,返回吴县老家,从此无意功名。
    为了排遣胸中的烦闷,唐寅离家远游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等地,凡洞庭湖、祝融峰、武夷山、灵隐寺,水清山幽之处,他都驻足流连,领略湖光之胜,襟怀为之大开。回到家乡后,他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筑“桃花庵”,从事诗画创作,卖画为生。
    唐寅的绘画,初学“院派”画家周臣,笔墨精练,形象真实。江湖归来,他把才情奇思与积郁之气,悉数倾注诗画之中,并与师友沈周、祝允明、文征明等研讨技法,广采博取,清细秀劲之中更添豪迈粗放的新意。唐寅既有院派的功底,又有文人画的涵养,既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,又师法自然。他的山水画如《落霞孤鹜图》,秀润而奇峭;他的仕女、人物画如《秋风纨扇图》,线条工细,形象清秀端庄;他的花鸟画像《梅花图》,落墨疏密有致,高洁洒脱。唐寅工笔、写意俱佳,并且擅书法,能诗文。
    后人把他与沈周、文征明、仇英共推为画家“吴门派”的四杰;又把他与文征明、祝允明、徐祯卿共推为诗家“吴中四才子”。
    “不炼金丹不坐禅,不为商贾不耕田。闲来写就青山卖,不使人间造孽钱。”唐寅卖画自给,放逸不羁,自刻一枚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”印。他先后为自己取了两个号,颇具个性:
    一曰桃花庵主。他回家乡后在苏州桃花坞筑“桃花庵”,自命“桃花庵主”,并作歌云:“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里桃花仙,……半醒半醉日复日,花落花开年复年。但愿老死花酒间,不愿鞠躬车马前。”道出了孤傲不羁的反抗呼声。
    二曰六如居士。晚年唐寅归心佛教,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,认为人生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、如露、如电,故自号“六如居士”。
    唐寅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放浪形骸,疏朗洒脱,其实是借诗酒声色以解忧愁,他内心的不平与委屈始终难以消却。“生在阳间有散场,死归地府也何妨。阳间地府俱相似,只当漂流在异乡。”嘉靖二年(1523年),他留下绝笔诗,含愤去世,享年54岁。
    唐寅的一生,怀才不遇,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。他的诗文收入《六如居士全集》。
    “五不居士”翁同禾
    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禾 (1830—1904),字声甫,号叔平,江苏常熟人。他于咸丰年间考中状元,1879年(光绪五年)后历任工部尚书、军机大臣、户部尚书。他满怀爱国之心,在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均坚持主战,反对李鸿章求和卖国。为实现光绪帝亲政掌握实权,他支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,并帮助光绪出谋划策,为清末维新派中坚。
   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,大学士翁同禾被慈禧太后罢官回江苏常熟老家,由地方官吏严加管束。每逢初一、十五,翁同 还要按制度向县衙报告,请求督教。县官恐他将来可能复职,有时反而去他家请安。
    为了避免种种麻烦,他索性离开县城,迁居到西门外翁氏祠堂内的瓶庐居住。他自定一份规约贴在门上:“一不写荐信,二不受请托,三不赴宴会,四不见生客,五不纳僧道。”自称“五不居士”。亲友中只有外甥俞金门足迹不断,常来谈论诗文,访谒投宿。有时,翁同 雇舟入城,到得意楼啜茗,跟店主攀谈,他不因店主出身寒微而疏远,相反,还赠送手书扇面小轴给他。
    翁同禾善诗文。临终前,他曾口占一绝:“六十年中事,伤心到盖棺。莫将两行泪,轻向竖曹弹。”并且集《四书》句为自己题挽联:
    朝闻道夕可死矣;今而后吾知免夫。
    徐悲鸿:哀鸿自励
    我国著名画家、美术教育家徐悲鸿(1895—1953),江苏宜兴人,原名徐寿康。他为什么改名徐悲鸿呢?说起来还有一段悲酸的经历。
    寿康从小喜爱绘画,他刻苦学画,青年时曾任小学图画老师。一次,他上亲友家喝喜酒因穿长衫而未穿绸衣遭人冷落。“人不可有傲气,而不可无傲骨”,面对以衣帽取人的世风,他立志从此不穿绸衣。
    寿康一心想进学堂学画深造,可是家庭贫寒,父亲拿不出钱来,无计筹措学费。他曾去向别人借钱,谁也不肯借给这“穷小子”。一天,他漫步街头,想起心中抱负难以施展,深感世态炎凉,不禁悲从心中起,觉得自己犹如鸿雁哀鸣,于是将“寿康”改名为“悲鸿”,以哀鸿自励,从此发愤绘画。
    在徐悲鸿深觉世态炎凉、生活困苦时,也遇到过一些富有同情心的好人,商务印书馆的小职员黄警顽,湖州丝商黄震之,都曾帮了徐悲鸿不少忙。他投考震旦大学时,学费由黄警顽出,伙食费由黄震之付。为了对两位姓黄的友人相助之情表示感谢,徐悲鸿报名单上填上了这样的名字:“黄扶”。
    有志者事竟成。后来徐悲鸿终得以留学法国。他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艺术,洋为中用,擅长油画、中国画,尤精素描。对中国画,他主张“古法之佳者守之,垂绝者继之,不佳者改之,未足者增之,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。”他绘画融中西技法,自成一家,所画花鸟、风景、走兽,简练明快,富有生气,尤以画马驰誉中外。
    徐悲鸿从自身经历中痛感美术教育的重要性。为培养美术人才,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,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、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。
    “哀鸿”已属过去,他终于成为驰骋中国画坛上的一匹“千里马”。
    黄胄:炎黄之胄
    中国当代画坛巨匠黄胄,本名梁淦堂,生于1925年,河北省人。
    他为什么改名黄胄呢?那是他上初中一年级的事了。一次,他们班在学校体育比赛时得了一面锦旗,锦旗上书写着“炎黄之胄”四个字。胄,音zhòu,古代称帝王的后代人为胄。当时梁淦堂不认识这字,也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含意,就念成了“炎黄之胃”。老师纠正他说这字不念“胃”,念“胄”,并讲解说,“炎黄之胄”指古代炎帝黄帝的子孙,我们都是炎黄子孙,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,有光辉灿烂的文化,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为老祖先争光,应当有所作为。老师的一番话,深深地打动了梁淦堂,为表明自己立志做个有作为的炎黄子孙,他毅然将名字改为黄胄。
    老天仿佛要考验黄胄的志向,就在初中一年级时他父亲去世了,不久黄胄因家贫辍学。他从小喜欢画画,辍学后志向不改,开始了他艰苦坎坷的绘画生涯。他曾师从赵望云先生学绘画,常到贫民窟写生,在八百里秦川边走边画,曾以画笔描绘黄泛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。他虽中学辍学,却就任中学美术教员。
    1946年春,21岁的黄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在西北边陲部队做记者和编辑工作,经常深入牧区,画了大量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。1955年,黄胄调到北京当专业画家。他熟练地运用中国画笔墨传统来表现现实生活,用笔豪放,气势磅礴,对人物画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。他的《洪荒风雪图》、《载歌行》等作品在国内外获奖。
    黄胄擅长描绘大场面的人物,也善于表现千姿百态的动物与花卉。他的水墨毛驴,堪称画坛一“绝”。改革开放后,黄胄画展在新加坡、日本、英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巡回展出,深受好评,被新闻媒体称为“席卷欧亚的黄胄风”。
    黄胄出身贫苦,少年辍学,但艰苦的生活并没阻挡住他对艺术的追求。他深入生活,勇于探索,作品明快清新,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,开创了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。他以自己的画笔实现了他少年时改名的志向,无愧于“炎黄之胄”的称号!
王朝闻:夕不甘死
    孔子曾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(《论语》)意思是说,早晨得知真理,要我晚上死去都可以。这句名言反映了这位大思想家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抱负。
    当代著名美术家、文艺评论家、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王朝闻,原名王昭文,1909年出生,四川合江人。1932年他报考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,为了表达自己对艺术与真理的追求,取用孔子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一语,改了个音同意不同的名字叫“王朝闻”。他的笔名有“纹石”、“廖化”等。
    王朝闻从小喜欢画画,特别是画人物。母亲放在衣柜里的川连纸,本来是让他描红学字用的,却常常被他偷出来画画。除美术外,他还喜爱木偶、杂技、戏剧、文学等。为了学习美术,青年时代的他不顾贫困,两次放弃家里人所期望的“铁饭碗”职业———钱庄学徒和银行练习生,先后几次在成都的学校上美术系。
    杭州美专毕业后,王朝闻参加流动剧团进行抗日救亡活动。1940年赴延安,先后在延安鲁艺美术系、华北联大美术系任教,讲授创作练习、素描、雕塑基本功和有关美术创作方法。建国后,他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《美术》杂志主编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。
    有的朋友曾对王朝闻说:“你的名字太不吉利,‘朝闻道,夕死可矣’,意味着命短。”而王朝闻却乐观地回答说:“孔夫子这句豪言壮语限制不了我的寿命,因为我对马克思主义之道,还闻得非常不够,还需要努力去掌握它,运用它,所以我是会健康长寿的。”他还反孔子其意而用之,请朋友刻了一个图章,刻下“夕不甘死”四个字以自勉。
    王朝闻从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。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著书立说,著有评论集《新艺术创作论》、《王朝闻文艺论集》、《论凤姐》、《审美谈》等,并主编《美学概论》、《中国美术史》等。王朝闻已年至耄耋,但他仍觉得有不少工作该干,仍“夕不甘死”,笔耕不辍。(摘自《解读名人姓名》雷风行/文)



更多>>
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果您发现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立即通知逸名网。
联系电话:027-82831088 82822002。
历史 发生的事

 
Copyrights © 2009 uname.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逸名网 当前版本:V3.2
法律顾问: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 王煜 律师  
技术支持:武汉逸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电话:027-82831088 82822002
ICP备案:鄂ICP备050157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