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起名 | 产品取名 诸葛神签 | 公司测名 | 中华风水 百 家 姓 | 网络域名 | 个性网名 | 历史今天
公司起名 | 起英文名 个人测名 | 测英文名 | 测 八 字 阴 阳 历 | 姓名学堂 | 名字趣闻 | 现代命名
藏 头 诗 | 历史今天 查 名 人 | 经 纬 度 | 看 吉 日 粤语发音 | 字典频道 | 词典频道 成人改名
设计图章 | 贴    吧 找 同 名 | 查 生 日 | 公司查询 成语频道 | 诗词频道 | 谜语频道 现代命名
 
 
 综合分类 >>
   位置: 逸名网 >> 逸名资讯 >> 名字趣闻 >> 名字趣闻 >> 正文
改名换姓贪大求洋 大学改名字当心“砸牌子”
2006-4-26  来源: 转载 

    随着崭新的“中国传媒大学”牌子的竖起,悬挂了50年的“北京广播学院”的牌匾悄悄在人们的视野消失。而在去年,北方交通大学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,海淀走读大学也改叫北京城市学院。在这新一轮大学改名的浪潮中,北广的举动尤为惹眼。
  现场
  北广变脸师生留恋
  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。北京广播学院表示,“中国传媒大学”的校名符合学校的学科设置,“中国”字样也符合实情。
  几天前,当北广刚刚宣布改名的时候,很多师生对此决策颇为不解。一个原毕业于北广、现在北京电视台供职的女士说:“北广的名声在广播电视圈那么大,改了名字反倒觉得不像以前那么有名了。现在说我毕业于‘中国传媒大学’,人家都以为是民办学校呢。”
  新校名挂牌前,一种留恋的情绪充溢着北广校园。刚刚开学,从家里返校的学生们纷纷站在原来的“北京广播学院”的旧牌子前拍照留念。一位在学校工作了20余年的老教师看着旧牌子感慨道:“北广这么多年的牌子是我们一起创下来,现在把它换了,我还真是舍不得。”
  现象
  改名风潮愈刮愈猛
  前几年我国曾涌现一股高校改名的潮流,不少高校纷纷从“学院”升格为“大学”。1993年,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“中央民族大学”。1994年,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“北京外国语大学”。高校升“学院”为“大学”,能给学校在办学经费、学科点批设等多个方面获取更多的益处,因此备受高校及其所在地政府的重视。虽然教育部对升格的条件有严格的标准,但仍出现了一批从“学院”更名为“大学”的高校。
  这两年,一股全新的高校改名浪潮又呈风起云涌之势。2002年,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改名为“北京语言大学”。2003年,北方交通大学更名为“北京交通大学”,海淀走读大学改名“北京城市学院”。
  仔细分析这新的一轮更名潮,就会发现新的名称往往与原来的校名相去甚远。光看新改的名字,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它到底是原来的哪所学校。
  调查
  一半人认为“浪费”原有名声
  新浪网校园频道针对高校改名的推出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,认为改名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好事”的占22.13%,认为“会浪费了原有的名声”的占49.71%;认为改名“影响挺大,不认识它了”的占到64.67%,只有5%的表示改名后“更喜欢它了”。
  对于大学改名,很多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。一位原北京轻工学院的女生说,“我们原来学校的轻工专业非常有名,现在和商学院合并成了工商大学,我们的专业优势反而被埋没了。”
  一位家长对大学改名也非常反感:“现在什么学校都叫什么‘电子’、‘科技’大学。改来改去,我们都不知道哪儿是哪儿了。给孩子想报个学校,现在光听校名不行,还得打听它原来是什么学校。”
 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史系的几位教授对于大学的改名也深有同感。“不光是改名,还有很多系都合并为学院。我们原来党史系多有名气,现在都并为‘马克思主义学院’,我们党史系的牌子打不出去了。”
  教训
  川大改名又回原点
  1994年,四川大学改名为“四川联合大学”,自以为这样一“联合”,学校就大了。这是国人历来都以“大”为“牛”思想在学校名称问题上的反映。没想到适得其反,国内外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所新的民办高校,1998年底该校把校名又改回“四川大学”。
  观点
  过时校名确实得改
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郑晓齐教授表示,一些大学的名称始于历史的某个时期,虽然它们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具有一定名气和历史积淀的学校,但为寻求更大的发展,宁愿在新名下重新积累。“海淀走读大学”改为“北京城市学院”是个典型案例,因为“走读”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的词语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一些以办学特点如“钢铁”、“广播”等来命名的高校走上改名之路。
  改名易伤学校元气
  但是,更多的人认为,大学改名必须要慎重。改不好,极有可能落到既伤害师生、校友感情,又没能提升办学空间,造成品牌流失的尴尬境地。
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郑晓齐教授认为,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联系在一起的,大学更换一次名字,元气都损伤一次,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大学不要改校名。对于校名,老师、学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,更换校名容易伤害他们。大学校名的频繁更换,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时不太尊重教育规律,行政主导的力量过强。如果只把改名当作学校发展的一个策略,对于学校没有太多的意义。但如考虑学校办学的方向存在问题,校名一改,相应的办学方针、专业设置等方面都随之变更,这也就无可厚非。(记者罗德宏代小琳)



更多>>
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果您发现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立即通知逸名网。
联系电话:027-82831088 82822002。
历史 发生的事

 
Copyrights © 2009 uname.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逸名网 当前版本:V3.2
法律顾问: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 王煜 律师  
技术支持:武汉逸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电话:027-82831088 82822002
ICP备案:鄂ICP备05015700号